导言:大学时期是学生逐渐形成完善且成熟的心理人格的重要时期,对于残疾学生,心理特征尤为特殊,需要辅导员积极的关注、关爱和重视,不仅需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、学习上的困难,还需要解决遇到的各类心理异常情况。并且正确认识和思考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,有助于提高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和育人工作水平。本案例结合一名残疾学生实际案例,进行阐述和分析,为以后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。
一、案例背景
刘同学,女,独生子女,2015级皖南医学院制药工程3班学生,和大多数这个年纪的女孩子一样,她爱笑,爱漂亮,喜欢激情充满挑战的生活,但是,她和大家又有那么点不一样,由于患有先天性成骨不全症,也就是我们所说的“瓷娃娃”,“玻璃人”。她的童年几乎就是在轮椅上度过的,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,她说:“人生就像是一场旅行,我没法用双腿去行走,所以脚步变的慢了,脚步慢了,我才能欣赏到别人错过的美景。
由于她身体问题,开学报道前,辅导员已将该生情况报给学校,在家长陪读或学校住宿(解决用水用电休息等问题)上提前做预案。开学报道时辅导员全程陪同。辅导员成立“助燃工作组”,两名同学陪同其住宿,协助就寝时等问题;专业同学分组接送其上下课(坐轮椅教学楼楼梯上下不方便,需要抬上抬下),生活学习上该生步入正轨。
二、案例过程
开学两周后,刘同学的室友(A同学和B同学)来辅导员办公室,反应宿舍室友刘同学的异常行为。根据二人的描述,刚开始,宿舍三人关系融洽,一起学习、进步。刘同学行动不便,小A和小B理所能及的帮助她,刘同学家里经济条件还不错,也经常和大家分享零食,所以最初宿舍室友间的相处还算愉快。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,大家发现刘同学越来越沉默,在宿舍也不愿多讲话,有些疏远他们等。他们也不知道怎么回事,怎么去处理?
为了弄清楚刘同学是否存在这些情况,辅导员找来班级班长和团支书,了解她在班级情况和上课情况。班长反馈在“助燃小组”的帮扶下,刘同学每天都能够按时上课,团支书反馈由于刘同学身体不便,班级同学也只是搬她上下楼时有接触,但交流少,平时她也不和班级同学往来。了解大致情况后,辅导员至其宿舍,以了解最近生活、学习等近况为理由,与其沟通交流。在沟通刚开始时,刘同学对辅导员突然的到访感到很紧张。根据与刘同学的沟通,辅导员了解到其最近的生活、学习和前段时间并没有区别,来往的朋友很少,学习压力不大。通过认真倾听,微笑点头等方式,慢慢取得刘同学的信任。有了信任之后,才能了解其内心的真实想法。根据刘同学的自述,分析得出其原因为:开学至今,同学们和室友在生活上、学习上给予了很大帮助,但由于其身体原因,每次从宿舍楼和教学楼往返都有很多双眼睛看着,都是别人议论的对象。自己行动不便,又无法和班级同学往来,感觉和班级格格不入。室友的帮助让自己更加感觉无助,和他们一起外出,拖累他们,不和他们一起,一个人在宿舍又很孤单,所以内心一直很矛盾,时间长了就越加焦虑。
与该生父母沟通后,了解其家庭关系良好。面对其终身残疾,父母放弃生二胎,怕将更多的精力与爱给予了正常的孩子,而导致她被忽视。爷爷奶奶也很疼爱,很多事都依着她,衣来伸手、饭来张口。现在来到大学,离开父母的照顾,很多事情还不会做,心理会烦躁,发脾气。室友也不会事事依着她,有时也和室友吵闹。
在了解到真实原因之后,下一步就是帮助小周同学走出自卑的心理困境。
三、案例分析
“人的需求层次理论”:最低层次是对生理上的需求;第二,包含对安全稳定和质量的需求;第三,归属感;第四,对获得尊重的需求;第五,人类对自我实现的需求。
该生在小学时经常受到小朋友的嘲笑和异样的眼神;加之在初高中时同学们经常性地用“像你这样的残疾身体即使考上大学也没有用”等言语攻击。因此,该生非常渴望得到同学老师的肯定,也害怕再受到嘲讽,经常用“我很强,我可以”等阳光心态来掩饰自己自卑、恐惧的一面。
到了大学,虽然学校在各方面生活问题上给予解决,“助燃”团队和室友也给予帮助,但这些帮助仅仅在于需求层次的最低层次或高一级别层级,刘同学的自卑感导致其没有归属感。坐在轮椅上别人异样眼光让其没有安全感。更加谈不上什么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。
四、案例解决方法与过程(精准帮扶)
(一)融洽同学关系,帮助不仅局限在生活学习上,还需要心理上帮扶、关心。
进入大学,刘同学非常渴望朋友的关心与陪伴的。当内心压抑又无处诉说时,消极情绪得不到及时地排解,日复一日,就造成了今天有严重自卑心理。因此,辅导员引导该专业、班级加强文化建设,组织班级班委、同学常去带刘同学参加适宜活动,有助于该生尽早回归集体,重拾班级认同感。“助燃”团队每日帮扶由上下楼梯转变为从宿舍和教室的全路程,陪同她一起进入课堂、进食堂、回宿舍,路程中与其多交流沟通,让她上课往返路途中都是和同学的欢声笑语。路人异样的眼光也变为敬佩和羡慕,敬佩她的勇气,羡慕她的乐观开朗。室友由帮她干事转变为教会她干力所能及的事,让她心理平等,室友关系更加融洽。
(二)建立家校沟通双重机制
辅导员主动联系家长,提高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度,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,有助于提高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成功率。让父母与其电话沟通时多问问她在学校遇到的开心有趣的事,多鼓励她。并且也要学会放手,不要一味地问她这个能不能干好,那个能不能做。让其感受到父母的爱,从而增强自身抵御事情的能力。
(三)陪伴与共情,实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
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,朋辈心理辅导有助于快速融入学生。适的陪伴学生能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辅导员的关爱,共情的沟通能促进学生对辅导员信任感。
开学把其生活学习上的问题解决后,忙于其他事务,对其关注减少,没有有效的与其沟通。该生把辅导员对他的关心、关注看得较重,因此,后期辅导员对该生做好陪伴计划,定期的思想引领、生活关心、谈心谈话,实时掌握学生的情绪变化,对可能发生的潜在心理危机或思想矛盾给予预防和督导,并让学生能感受到正能量,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。
(四)思想引领为导向,正确认识自我
残疾学生由于身体的“残”和心理的“疾”,使他们在社会责任中不能很好地体现自身价值,难以满足心理需要和实现自我超越,这就需要辅导员和老师对他们加强思想引领。需要引导他们重新审视并澄清自己的能力、兴趣、性格、价值观及特殊身体状况后,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方向,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困惑,让学生积极地接纳自己,并通过制定短期、中长期目标实现自己的价值。刘同学为制药工程专业,毕业后需要与药品打交道;可能她的残疾无法满足其在医院或医药公司上班的要求。但积极引导她努力学习药品相关知识,毕业后考取执业药师资格,回家开个药店,运用自己专业知识,服务家乡社区。
五、案例成效-精准帮扶后的阳光
在学校、辅导员、专业班级“助燃”团队和室友的精准帮扶,刘同学走出了身体的“残”和心理的“疾”的自备状态,她不在把自己当成一个残疾人立于集体中,相反,学院里组织的各类活动,她都积极的参与,不仅献计献策,还身体力行。校团委举办的寝室文化大赛,她和室友们一起编排了手语《感恩的心》,一举获得一等奖。校运动会上,她虽然不能奔跑,但一定会在看台上和同学们一起为选手加油。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公益活动,她推着轮椅和大家一起打扫卫生,发放用药安全宣传单,主动作为宣传大使宣传志愿服务活动,获得了“优秀志愿者”、社会实践“先进个人”的荣誉称号。她努力将社会给予的帮助回馈社会。
她变得爱笑,爱漂亮,喜欢激情充满挑战的生活,乐观自信让人看不到一丝饱受病痛折磨的痕迹。2016年被评为“安徽省十佳大学生”和“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”提名奖。并获得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。
身残志坚,自强不息,她的行为不仅改变了自己,还鼓励了身边的同学。辅导员将她作为典型进行宣传,鼓励和鞭策其他同学,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,涌现出更多优秀学生。黄同学获评安徽省“安徽省向上向善好青年”和“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”提名奖;左同学获评“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”;刘同学和汪同学分获“第六届全国医药院校药学/中药学专业大学生实验技能大赛”特等奖和一等奖等等。
六、经验与启发
辅导员面对的学生人数众多,出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,所以辅导员不仅需要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,还需要心理学、教育学、人际关系学等知识,这样才能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,能够给予学生专业,有效的解决办法。辅导员分管的学生多,案例也多,要注重案例中的学习和积累,在案例中学习,在案例中成长。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,需要长期的“陪伴式”的引导,助其成长。辅导员要在学生的不断成长中提升自己,在提升自己的基础上更好的陪伴学生,努力实现培养学生和提升自我的双赢。